李赞东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在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和学术活动中,常常出现她的身影;在政府建言中,在各种艺术或礼仪讲座中,常常回响着她的言论。她就像她酷爱的波斯菊一样,用斑斓的色彩编织着美丽的梦。
每次见到李赞东,都能感受到她的知性温婉。她是“文革”后第一批公费出国的留学生,也是中国第一批博士后,中国动物学会内分泌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动物生物技术分会理事……无数个光环背后是李赞东20多年来每天与实验室打交道,潜心于科学研究的付出与坚守。
潜心科研结硕果
1982年,正是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时期,年仅24岁的李赞东远赴东瀛,受国家公派去日本留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学期间,李赞东自学日语四年。“研究生考试的时候我是用日语代替了英语,没想到被教育部选为出国研究生。”
在日本留学六年后,她带着报效祖国的心回国,决心为生物化学贡献自己的所学。从此,中国农业大学美丽的校园就成为她扎根开花的沃土。她潜心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桃李满园,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科学观和人生观。她培养的学生分布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从事生物化学领域的工作,许多成为了领域中的佼佼者。
“按照‘教授’一词的中文词源,即‘传道授业’的本意来说,教授是有讲课的职业责任的。”长期承担生物化学及分子免疫学的教学工作,李赞东积累了深厚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授课技巧,主讲的《生物化学》在2005年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学生十分喜欢地独具风格的教学方式,在魅力教师评选活动中,她多次荣获“受同学爱戴的魅力老师”称号。她参加的“生物化学课程实施多方位改革与实践”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然而,作为一名教授,仅仅是教学出类拔萃是不够的,李赞东在学术研究领域里也是一路高歌。1990年,为促进高校学科发展,充分发挥留学回国人员的作用,使优秀的年轻教师成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国家教委设立了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费。“我们当时称其为‘雪中送炭’、‘及时雨’,受到资助的人都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李赞东就是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开展了“鸡胚胎壳外孵化”研究,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亦属世界首例。
自古以来,鸡胚胎都是在封闭完好的蛋壳内孵化成鸡的。1989年8月,李赞东带领硕士生在设备简陋的实验室里,经过几个月不懈的试验探索,终于突破了鸡胚蛋壳外孵化18天即死这一难关,于1990年4月27日,由14只鸡胚中成功地孵化出5只小鸡。李赞东说:“科学研究是为人类服务的,这一研究成功的意义在于能使人们方便地观察鸡胚胎发育的过程和该过程中的各种营养要求,也为探讨药物、放射线等外加因素对鸡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在胚胎发育早期导入外源基因提供了方便条件。可以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
然而,更为人称道的是,她利用微注射法移植胚盘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制备种间嵌合体,为挽救濒危鸟类开辟了新的途径。“把濒危鸟类的细胞移植到鸡或鸭的早期胚胎中,类似于这样把自然界两种或两种以上遗传来源不同的细胞嵌合到一起,形成新的自然界没有的动物,在他们的下一代就能够生育出纯正的濒危鸟类。”李赞东做出了世界第一个异种嵌合体实验动物模型。六年之后,韩国才做出了相同的实验结果。“我的学生在阿联酋,为挽救阿联酋的国鸟也做出异种嵌合体,全世界目前只有这三例。”
她的课题组先后主持并完成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博士点基金项目等10多项,发表论文78篇,其中SCI论文69篇,获得专利多项。她不畏艰辛、执著追求、大胆创新,在生物化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科学的道路从来就没有过一帆风顺,是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为了科学和教育事业,李赞东不畏艰辛地奋斗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
李赞东在上甸子大气本底观测站进行调研
不以善小而不为
李赞东前后在日本学习工作过十年,她观察到,日本的垃圾分类可谓“极致”,甚至到了“严苛”的地步。“如果问刚到日本的留学生或者游客最不习惯的事情是什么,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垃圾分类。’” 以香烟盒举例,香烟盒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纸,铝箔是金属,这件东西就要分三类丢弃。
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后,李赞东一直关注北京的垃圾分类与处理问题,她曾先后提出《关于有毒物质单独回收及垃圾分类的建议》《关于加快垃圾分类及垃圾综合处理的提案》等,参与市政协相关调研,时时刻刻不忘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在垃圾分类与处理方面应当善于借鉴国外的经验,别人走过的弯路,我们尽量避免。”
下一篇:没有了